2023-08-18
离子在调节多种生物过程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相关的代谢和免疫稳态等。因此,扰乱离子稳态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并引起免疫反应,进而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有鉴于此,南方科技大学Yanhong Duo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Bo Zhang利用癌细胞膜包覆的纳米颗粒共负载姜黄素(CU,一种Ca2+增强剂)、CaCO3和MnO2,制备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纳米调节剂。该纳米平台可重编程肿瘤微环境(TME),并通过离子波动产生抗肿瘤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实验制备的纳米平台CM NPs可通过分解CaCO3和降低细胞酸度来中和质子,并产生Ca2+和释放CU,以升高Ca2+水平,促进线粒体和内质网中ROS的产生,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与此同时,Mn2+可以将内源性H2O2分解为O2以缓解乏氧,增强cGAS的敏感性,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此外,该策略也能够对免疫TME进行重编程,可通过抗原交叉递呈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和树突状细胞成熟,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CM NPs可有效增强αPD1治疗的抗肿瘤反应。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重编程肿瘤TME和改变必需离子的浓度来对抗肿瘤的有效策略,其能够作为其他多模态治疗策略的补充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1215[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2023-08-10
肿瘤梗死治疗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抗肿瘤治疗策略,具有治疗时间短、耐药风险小、可对抗多种肿瘤等优点。然而,其临床应用仍会受到边缘存活的肿瘤细胞导致的肿瘤复发和非特异性血管靶向造成血栓栓塞风险等问题的影响。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戴志飞教授、Renfa Liu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刘俐制备了一种靶向新生血管、负载焦磷酸-a和喜树碱(CPT)的合成高密度脂蛋白(sHDL)纳米盘(CPN),并将其用于光激活的协同肿瘤梗死和化疗。 通过调控sHDL纳米盘配体修饰的各向异性,研究者发现在平面修饰新生血管靶向肽的CPN(PCPN)的细胞摄取比边缘修饰的CPN(ECPN)高7倍。结果表明,PCPN能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有效结合,其在激光照射下可通过光动力反应诱导局部大量血栓形成,进而剥夺营养供应。与此同时,PCPN也能够进一步释放CPT,从而杀死边缘残留的存活肿瘤细胞以抑制肿瘤复发。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癌症协同治疗方法,而且也证明了平面修饰的sHDL纳米盘具有作为多功能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重要潜力。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5463[查看详情]
2023-08-04
合成具有立体特异性结构和先进生物活性的仿生系统在现代科学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天然溶瘤病毒的生物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具有高溶瘤活性的合成病毒颗粒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湖南大学徐翔晖描述了从同手性构建块到立体特异性超分子结构的对映体病毒激发颗粒的设计和合成,可实现有效的溶瘤治疗。L-病毒启发的溶瘤颗粒(L-VOPs)和D-VOPs具有相似的仿生纳米结构,但具有镜像对映体形式。研究发现,L-VOPs和D-VOPs都能成功模拟溶瘤病毒的药理学活性,包括直接肿瘤裂解和抗肿瘤免疫激活。D-VOPs比临床级溶瘤剂(LTX-315,IC50=53.00μg mL–1)提供了更好的溶瘤效果,IC50值降低了5倍以上(10.93μg mL-1),对4T1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率接近100%(98.79%),这归因于手性依赖性肿瘤识别、相互作用、抗降解和免疫治疗。这项工作为合成立体特异性仿生材料系统提供了一种策略,并开发了一种没有生物安全风险的仿生溶瘤剂的先进候选者。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5288[查看详情]
2023-07-27
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药物渗透性差,T细胞浸润有限,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强,是药物输送和免疫治疗(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抗体(抗PD-L1))的主要障碍。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和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有助于形成病理性血管、致密的肿瘤基质和强大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TME)。中国药科大学尹莉芳和霍美蓉精心构建了一个纳米药物平台(HA-LSL/siTGF-β),该平台具有双重靶向性,还具有透明质酸酶(HAase)和谷胱甘肽(GSH)触发的控制释放行为,可以有效地递送TGF-β小干扰RNA(siTGF-β)。 siTGF-β纳米系统可有效地沉默活化的NIH 3T3细胞和4T1细胞中的TGF-β相关信号通路。这首先是通过CD44介导的摄取,然后是由内/溶酶体中的HAase介导的快速逃逸,以及由细胞质中高GSH浓度介导的siRNA释放来实现的。通过同时沉默基质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TGF-β,HA-LSL/siTGF-β显著减少了基质沉积,促进了用于TME深度重塑的纳米药物的渗透,改善了氧合、T细胞浸润和随后的抗PD-L1深度渗透。TGF-β的双重抑制可以促进血管正常化,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并进一步改造免疫抑制性TME。 此外,在TME中还能观察到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的比例降低。基于这种纳米系统对肿瘤微环境的全面重塑,随后的抗PD-L1治疗引发了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具体而言,该系统能够抑制原发性和远端肿瘤的生长,同时防止肿瘤转移到肺部。因此,双靶向siTGF-β纳米系统与抗PD-L1的结合有望成为一种增强对富含基质的TNBC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3002612[查看详情]
2023-07-21
遗漏或残留的肿瘤病灶是造成膀胱癌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荧光探针仍存在不可避免的光漂白问题,难以满足临床需要。通过抵抗术中的生理盐水冲洗和固有的荧光衰减以维持强烈和持续的荧光信号可以有效提高探针的成像性能,进而为外科医生提供足够清晰和具有高对比度的手术视野,避免肿瘤残留或漏诊。有鉴于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徐万海教授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研究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光稳定级联激活肽,即靶反应诱导聚集肽(TRAP)系统,其可以在细胞膜上原位产生基于多肽的纳米纤维,以实现对膀胱癌的长期、稳定的成像。 该探针由两部分组成:能够靶向CD44v6以识别膀胱癌细胞的靶向肽(TP)和反应诱导聚集肽(RAP)。研究发现,RAP可通过点击化学与TP发生有效反应,进而增强整个分子的疏水性,使其组装成纳米纤维和纳米网络。 基于此,该探针在细胞膜上的保留时间会被有效延长,其光稳定性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表明,该TRAP系统能够成功地对人类膀胱癌组织进行高效鉴别。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的TRAP系统基级联激活肽分子探针能够实现对膀胱癌的高效、稳定的成像。 参考文献: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10732[查看详情]
2023-07-14
离体装载的白细胞(WBC)可以将货物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病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Oscar A. Marcos-Contreras和Vladimir R. Muzykantov探索了亲和配体驱动的体内WBC负载递送策略,以绕过体外WBC操作的需要。作者使用了由局部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急性脑炎症的小鼠模型,并对其静脉注射可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纳米颗粒(anti-ICAM/NP)。研究发现(A)在2小时内,>20%的anti-ICAM/NP可定位于肺;(B) 在肺中,90%以上的anti-ICAM/NP可与白细胞关联;(C) 在6和22小时,anti-ICAM/NP的肺摄取减少;(D) 在这个时间间隔内,脑中的anti-ICAM/NP摄取增加了5倍,同时WBCs也迁移到受伤的脑中。活体内显微镜检查证实anti-ICAM/NP可转运通过血脑屏障,流式细胞术则证实NP与脑中WBC完全相关(98%)。在该模型中,负载地塞米松的anti-ICAM/NP可消除脑水肿,并促进脑中巨噬细胞的抗炎性M2极化。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8275[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