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6
肿瘤微环境(TME)中效应免疫细胞(常表现为抑制表型)的启动和浸润不足会影响放疗的疗效。表达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XCR1)的传统1型树突状细胞(cDC1s)在TME中的浸润会明显受到限制,而cDC1s也是启动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关键之一。有鉴于此,苏州大学冯良珠教授和刘庄教授设计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以高效制备负载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XCL1)的磷酸钙水凝胶,并将其用于选择性地招募cDC1s。实验也将磷酸锰微粒负载到该水凝胶中,以通过激活cGAS-STING来重编程TME,从而促进cDC1s驱动的特异性CD8+ T细胞的启动。研究发现,该策略也能够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并降低调节性细胞的比例,从而有效地将免疫抑制性TME逆转为免疫活性TME。实验结果表明,XCL1@CaMnP凝胶在增强放疗的疗效方面能够表现出显著的性能,尤其是在与术后放疗同时进行时,能够达到60%的完全缓解率。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的XCL1@CaMnP凝胶可以通过招募cDC1s来呈递原位生成的肿瘤抗原,其在通过调节免疫抑制性TME以增强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4000048[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2024-01-18
浙江大学代晓猛研究员、赵鹏教授和李洪军研究员对通过靶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肿瘤微环境(TME)是一个有利于肿瘤形成的整合系统,主要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信号分子、基质组织和血管系统所组成。TME的异质性使得不同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不同,因此会产生"免疫冷"和"免疫热"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是主要的抑制性免疫细胞,它们的不同表型可通过分泌不同的信号因子与肿瘤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影响,因此其在TME的形成以及肿瘤细胞的起始、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纳米技术有望能够克服传统免疫治疗所面临的障碍,如毒副作用和缺乏靶向性等。作者在文中对三种主要的抑制性免疫细胞在TME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靶向免疫细胞的不同药物的临床试验以及将药物与纳米材料进行结合的多项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免疫治疗、免疫抑制性TME与纳米医学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免疫治疗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3004714[查看详情]
2024-01-05
目前,临床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仍较为有限。尽管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再生治疗资源,但体内注射未经修饰或基因工程改造的MSCs也存在疗效低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有鉴于此,嘉泉大学Dongwoo Khang和乙支大学Youn Joo Kang开发了一种通过炎症介导的教育过程来增强MSCs迁移到炎症关节的效能的策略。为了增强MSCs有限的抗炎活性,实验将负载曲安奈德的金纳米星偶联到MSCs上。研究发现,在晚期关节炎模型中,金纳米星诱导的近红外光辅助光热疗法(PTT)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抗炎疗效。因此,该研究首次提出了PTT的免疫调节机制,即PTT可下调T淋巴细胞中与关节炎发病相关的IL-22受体的表达,并抑制初始CD4 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结合了靶向炎症的间充质干细胞和负载曲安奈德的金纳米星的Edu-MSCs-AuS-TA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复极化,减少中性粒细胞在关节中的募集。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重度关节炎模型中,Edu-MSCs-AuS-TA也能够显著缓解关节炎相关的疼痛,改善全身运动的活动性,并有效诱导软骨再生。参考文献: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4333[查看详情]
2023-11-10
华南理工大学杜步婕教授和蒋兴垭教授对纳米颗粒的尺寸依赖性体内转运及其对递送、靶向和清除的影响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了解纳米颗粒的体内转运过程能够为设计更高效、副作用更低的纳米药物提供重要指导。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由于体内存在多种生理尺寸阈值以及与尺寸相关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因此纳米颗粒的尺寸大小对其在体内的转运行为有着非常关键的控制作用。近年来,对纳米颗粒的尺寸依赖性生物效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作者在文中总结了纳米颗粒在体内运输过程中的尺寸效应。通过不同递送途径给药的纳米颗粒能够靶向到包括肿瘤和其他器官在内的目标组织,最后通过肝脏或肾脏被清除;此外,作者也概述了用于研究纳米粒子体内转运的工具;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利用与尺寸大小相关的纳米颗粒体内转运来解决纳米医学临床转化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并提出了一些与纳米颗粒尺寸大小相关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5853[查看详情]
2023-10-19
开发协同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监测胶质母细胞瘤对治疗的免疫反应对于优化患者治疗和改善临床疗效而言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替莫唑胺(TMZ)全身化疗和用于体内免疫反应示踪的影像学方法尚不完善。有鉴于此,广东省人民医院黄国家研究员和聂立铭教授开发了一种基于光声-荧光成像的多合一纳米诊疗探针(PEG/αCD25-Cy7/TMZ),并将其用于胶质瘤的精准化疗和实时免疫反应示踪。该纳米探针负载了TMZ和具有谷胱甘肽响应性的DSPE-SS-PEG2000包裹的靶向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光学染料αCD25-Cy7。结果表明,该纳米探针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靶向效率可达92.3%。谷胱甘肽激活的PEG/αCD25-Cy7/TMZ可将TMZ精确递送至肿瘤微环境,以进行局部化疗,并且能够通过光声-荧光成像实现对胶质母细胞瘤边界的监测。研究发现,化疗后应用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可显著促进免疫应答,减少调节性T淋巴细胞浸润,进而提高生存率。此外,基于该纳米探针的光声成像技术也能在微米尺度上实时、无创地对免疫反应的动态过程进行可视化,其结果也证明了化疗后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浸润会发生增加,而IDO抑制剂治疗后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浸润会减少。综上所述,该研究设计的一体化诊疗策略能够为精确递送TMZ和通过长期动态示踪调节性T淋巴细胞以评估原位免疫应答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3378[查看详情]
2023-10-13
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存在肿瘤细胞抗原性不足和肿瘤微环境的低免疫原性(TME)等问题,目前的免疫治疗效果尚不充分。有鉴于此,浙江大学高建青教授、唐建斌教授和孙文静研究员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将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前体药物(FM),Ce6和锰离子(Mn2+)进行自组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纳米组装体(FMMC)。 激光激活的FMMC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并激活STING/MHC-I信号通路,从而深度塑造肿瘤的固有抗原性,以实现对树突状细胞(DC)依赖和非依赖的抗肿瘤T细胞应答。与此同时,FMMC也可以抑制IDO-1,使免疫抑制性TME逆转为免疫激活性TME。研究发现,基于FMMC的光学治疗可以上调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从而增强肿瘤对抗PD-1治疗的敏感性。此外,在FMMC中掺入的Mn2+会产生增强的纵向弛豫,因此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实现对原发肿瘤和肺转移瘤的监测。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的FMMC具有优异的重编程免疫抑制性肿瘤细胞和TME的性能、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MRI成像功能,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诊疗纳米药物。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3c03098[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