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9
充分调动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对于实现理想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而言至关重要,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有鉴于此,东华大学沈明武研究员和史向阳教授开发了一种基于磷树状分子(AK128)/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aPD1)纳米复合物(NCs)的纳米药物制剂,并利用M1型巨噬细胞膜(M1m)对该纳米复合物进行“伪装”,以增强对原位胶质瘤的免疫治疗。 实验构建的AK128-aPD1@M1m NCs的平均粒径为160.3 nm,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细胞相容性。由于修饰的M1m含有α4和β1整合素,因此该NCs能够穿透血脑屏障,进而可将具有内在免疫调节活性的AK128和aPD1协同递送到原位胶质瘤中,并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磷树状分子AK128可以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自然杀伤(NK)细胞增殖,而递送的aPD1则能够通过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恢复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同时减少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中的分布,从而改善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的纳米药物制剂可利用纳米载体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体介导的ICB治疗实现对免疫细胞的多重调节,从而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13088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2024-03-05
癌症的进展和治疗相关的细胞应激可通过诱导耐药而影响治疗效果。内质网(ER)应激是该过程的核心事件。异常激活应激传感器及其下游成分破坏体内平衡已成为肿瘤进展和癌症治疗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齐宪荣教授设计了一种纳米光诱导剂(ERsNP),其能够实现特异性的肿瘤内质网归巢,以诱导热疗和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活性氧(ROS)增加,并且能够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引起强烈且致命的内质网应激。 由内质网应激和ROS强化的"死亡"能够诱导原发性和远端B16F10和GL261肿瘤的细胞凋亡,并促进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以引发应激依赖性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和"自抗原"的释放。研究发现,该纳米光诱导剂可通过级联反应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重编程髓源性抑制细胞以调控免疫抑制、募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反应。基于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2拮抗剂、激光照射的ERsNP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术前和术后级联组合光免疫疗法能够产生长期的保护作用以对抗肿瘤复发。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光诱导剂能够通过增强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诱导有效的免疫原性细胞应激和死亡,从而提高肿瘤光免疫治疗的疗效。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13143[查看详情]
2024-02-22
早期诊断方法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对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纤维化患者的及时治疗。磁共振成像是无创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其有效性仍会受到分辨率低和某些患者无法进行该成像操作等问题的限制。虽然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具有高分辨率,但其无法明确区分纤维化和正常心肌组织。超声心动图虽然具有实时、便捷的特点,但其也缺乏检测心肌纤维化所需的分辨率,使其在纤维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受梗死后I型和III型胶原堆积的启发,重庆医科大学凌智瑜教授和舒仕瑜教授开发了一种靶向胶原的多模态成像纳米平台CNA35-GP@NPs,其由脂质纳米颗粒(NPs)、封装的金纳米棒(GNRs)和全氟戊烷(PFP)组成。该平台可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对心肌纤维化进行超声/光声/CT成像。研究发现,表面修饰的肽CNA35具有良好的胶原纤维靶向性。此外,该纳米平台也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光学吸收和显著的x射线衰减性能,使其适用于光声成像和CT成像。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CNA35-GNR/PFP@NPs(CNA35-GP@ NPs)能够实现对纤维化心肌的光声、超声和增强CT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光声信号的强度与心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该研究能够为准确检测和治疗纤维化心肌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参考文献: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9801[查看详情]
2024-01-26
肿瘤微环境(TME)中效应免疫细胞(常表现为抑制表型)的启动和浸润不足会影响放疗的疗效。表达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XCR1)的传统1型树突状细胞(cDC1s)在TME中的浸润会明显受到限制,而cDC1s也是启动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关键之一。有鉴于此,苏州大学冯良珠教授和刘庄教授设计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以高效制备负载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XCL1)的磷酸钙水凝胶,并将其用于选择性地招募cDC1s。实验也将磷酸锰微粒负载到该水凝胶中,以通过激活cGAS-STING来重编程TME,从而促进cDC1s驱动的特异性CD8+ T细胞的启动。研究发现,该策略也能够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并降低调节性细胞的比例,从而有效地将免疫抑制性TME逆转为免疫活性TME。实验结果表明,XCL1@CaMnP凝胶在增强放疗的疗效方面能够表现出显著的性能,尤其是在与术后放疗同时进行时,能够达到60%的完全缓解率。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的XCL1@CaMnP凝胶可以通过招募cDC1s来呈递原位生成的肿瘤抗原,其在通过调节免疫抑制性TME以增强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4000048[查看详情]
2024-01-18
浙江大学代晓猛研究员、赵鹏教授和李洪军研究员对通过靶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肿瘤微环境(TME)是一个有利于肿瘤形成的整合系统,主要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信号分子、基质组织和血管系统所组成。TME的异质性使得不同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不同,因此会产生"免疫冷"和"免疫热"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是主要的抑制性免疫细胞,它们的不同表型可通过分泌不同的信号因子与肿瘤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影响,因此其在TME的形成以及肿瘤细胞的起始、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纳米技术有望能够克服传统免疫治疗所面临的障碍,如毒副作用和缺乏靶向性等。作者在文中对三种主要的抑制性免疫细胞在TME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靶向免疫细胞的不同药物的临床试验以及将药物与纳米材料进行结合的多项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免疫治疗、免疫抑制性TME与纳米医学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免疫治疗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3004714[查看详情]
2024-01-05
目前,临床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仍较为有限。尽管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再生治疗资源,但体内注射未经修饰或基因工程改造的MSCs也存在疗效低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有鉴于此,嘉泉大学Dongwoo Khang和乙支大学Youn Joo Kang开发了一种通过炎症介导的教育过程来增强MSCs迁移到炎症关节的效能的策略。为了增强MSCs有限的抗炎活性,实验将负载曲安奈德的金纳米星偶联到MSCs上。研究发现,在晚期关节炎模型中,金纳米星诱导的近红外光辅助光热疗法(PTT)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抗炎疗效。因此,该研究首次提出了PTT的免疫调节机制,即PTT可下调T淋巴细胞中与关节炎发病相关的IL-22受体的表达,并抑制初始CD4 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结合了靶向炎症的间充质干细胞和负载曲安奈德的金纳米星的Edu-MSCs-AuS-TA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复极化,减少中性粒细胞在关节中的募集。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重度关节炎模型中,Edu-MSCs-AuS-TA也能够显著缓解关节炎相关的疼痛,改善全身运动的活动性,并有效诱导软骨再生。参考文献: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4333[查看详情]